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锡山台创园:1分钟 = 1亩地!农田耕种进入“秒时代”

2025年06月26日 来源:江苏锡山台创园

  时值夏种,6月17日上午,铁粉包衣稻种无人机精量条播技术与健身栽培试验在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水稻基地开展。

  

  本次试验以精选苏香粳100水稻种子为载体,免消毒处理,在种粒外层包裹特制铁粉 "防护衣"。该包衣层内嵌药剂与生长调节复合物质,兼具多重技术优势:既能抵御畜禽啄食、防止种子漂浮,又能通过铁粉缓释作用促进种子萌发,改善幼苗直立性;配合精量条播工艺,可同步实现高效杂草防控、降低后期倒伏风险、吸附降解土壤重金属、增强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并从苗期阻断病虫害侵袭路径,真正达成水稻直播“一播全苗”“一播齐苗 ”的技术目标。

  从以往生产实效看,该技术省去了传统的育秧环节,实现节本增效,所产大米经检测富含铁、锌、钙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构建“轻简化栽培--功能性产出”种植模式的同时,形成一套集高产、优质、营养、轻型、节本、增效于一体的直播健身栽培技术体系。

  

  现场不仅全面展现了 "铁粉包衣稻种机械化健身营养集成栽培技术" 的前沿性优势,更通过实操演示了无人机精量条播技术的应用场景。

  该无人机精量条播技术通过集成多组播种器,将稻种有序排入定位管道后高速吹出,能在稻田中精准成行播种。现场实测数据显示,此款无人机单次载重可达 40 公斤稻种,在高标准农田作业时,仅用 4 分钟就能完成 4 亩地的播种任务,以秒计算效率的播种表现,堪称稻田里的 “播种健将”。

  

  该精量条播无人机搭载了五大核心技术体系:

  1.高精度定位与飞行控制系统集成

  通过融合北斗卫星定位与惯性导航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与动态飞行姿态调控,确保播种轨迹的稳定性与作业精准度,从飞行层面为精量播种奠定基础。

  2.柔性播种管道智能升降系统

  配备可自主升降的柔性播种管道,结合毫米波避障雷达实时感知地形起伏,遇田埂、障碍物时自动抬升管道,有效规避播管触地风险,提升复杂农田环境的适应性。

  3.转角倒流控种技术

  在播种机转角作业时,通过独特的倒流吹落装置调节气流场,抵消转向时的风力扰动,确保稻种沿预设轨迹成行落地,解决传统播种中转弯处种子散落的难题。

  4.全链路落种监测系统

  搭载红外光电传感器与智能算法,对每一粒种子的下落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检测到缺种、漏播情况立即触发预警并自动补播,保障田间播种的完整性与均匀性。

  5.全自主精准作业系统

  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AI决策算法,实现从航线规划、播种执行到质量检测的全流程自主化作业。种子在田间呈现规则有序的行列分布,株距与播量控制精度达行业领先水平,为后续机械化管理与高产栽培创造条件。

  五大技术环环相扣,将无人机播种从 “粗放式撒播” 升级为 “精准化成行种植”,推动水稻种植向智能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与传统的机插秧方式相比,无人机条播省去了育秧、移栽等环节,减少工序和人工,更高效;相较与无人机精量圆盘抛洒直播技术,无人机条播播种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均匀播种,更精准,后期田间管理更简单。在种子适应性与作物生长方面,既可直接播撒干种,也能适配芽种、丸粒种等特殊种型。种子原地生根、原地长、不伤根、不缓苗,后期田间苗长势成条成行、规律有序,田间日晒、光照、通风条件都相较于漫撒播有很大改善。

  

  铁粉包衣稻种无人机精量条播技术除了播前的种子包衣和无人机精量条播,播种后的前期湛水管理也至为重要。前期湛水需确保土壤湿润不积水,保持田间持水量 60%~70%。播种后24小时内视墒情补水,出苗前7~15天持续保湿,遇高温大风可每2~3天小水勤浇。幼苗2~3片真叶后控水促根。干旱时早晚补水,多雨需及时排水,结合墒情传感器监测与杀菌剂喷施,防烂种及病虫害。

  本次试验聚焦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与绿色栽培技术融合,通过无人机搭载的精量条播系统,将包裹铁粉包衣的稻种按预设行距均匀播撒,既利用铁粉缓释补铁特性增强稻株抗逆性,又通过条播模式优化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旨在构建 "精量播种-强健植株-优质高产" 的现代化水稻种植体系,是未来智慧农业的"黑科技"新质生产力!后续将通过对比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水稻生长指标与产量数据,为长江下游稻区轻简化、绿色化种植提供技术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