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台农风采

【台商在惠安】我是“正港”的惠安人

2016年12月28日 来源:
  沉稳内敛、礼让谦恭,这是台商陈圣年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陈先生是福建恩圣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到祖国大陆创业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其间,几经创业的潮落潮涨、人生的酸甜苦辣。他心里始终记着:我是地地道道的惠安人。
  父亲叫我们多回惠安看看
  陈圣年的父亲陈式彬是螺城镇前型村人,从厦门美华中学毕业后,1947年派到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主要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当时,老家穷,父亲去台湾支教,工资高些,才能贴补家用。”陈圣年1957年12月出生于台湾高雄,父亲此前的经历,大多是从哥哥姐姐那里听来的。
  1949年后,两岸进入隔绝状态。陈圣年的父亲从此与老家断了联系。
  “每逢节日,父亲总会想起惠安的亲人。”陈圣年告诉记者,1986年父亲第一次回到老家时,老泪纵横,“那时爷爷奶奶都已去世,他老人家觉得亏欠了父母。”
  父亲生前一直教育陈圣年兄弟,有机会要多回惠安。上世纪90年代,陈圣年大多时间都住在深圳。但每年或每隔一年,他都会回惠安来扫墓祭祖。
  陈圣年的母亲是螺阳镇村下村人。结婚一周后,就跟丈夫到了台湾。那时日子很苦。“我三岁时,出了麻疹,才第一次吃到一碗白米饭。”陈圣年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还要寄钱给在大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日子很艰辛。在台湾,他们又没有土地,母亲往往只能买那些不好的地瓜来煮。
  陈圣年13岁时,母亲去世。生活更加不易。陈圣年介绍,那时没钱买布,就用美援面粉袋做内裤。袋子上有“握手”的图案及“中美合作”字样,做完后的裤子,图案刚好在屁股的位置,赫然在目,遭到了同伴的嘲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兄妹四人从小就非常懂事,大哥成为了台湾的高考状元,后来到美国硅谷从事电子行业。
  不惧挫折 因为我是惠安人
  陈圣年的第一个厂子是纸箱加工厂,1989年在深圳成立。
  “大哥在美国,比较有远见。”陈圣年介绍,大哥认为祖国大陆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兄弟们合伙在深圳投资办厂。
  万事开头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政策宽松、商机无限,但陈圣年不会说粤语,交际圈小,生意很难做。同时,那时还没有“大三通”,回一次台湾要绕道香港,非常麻烦。
  1998年金融风暴后,竞争压力陡增,在困难挫折面前,陈圣年咬着牙根坚持下来,因为“我内心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我本是惠安人,能够吃苦耐劳。”
  为了发展,陈圣年开过KTV,种过美容瓜,做过国际贸易,也从事过陶瓷礼品加工,还有高尔夫球用品销售。“一个鱼塘里钓不到鱼了,你就要想办法找另一个鱼塘。”尽管生意时起时落,但他总是乐观面对并继续开拓向前。
  回乡创业期待回报父老
  “每个创业者都有一个梦,如同给自己画一个饼。我的饼不仅我在画,所有的好友都在帮我画。”陈圣年感谢一直给与予支持的各方亲友。去年4月底,陈圣年的恩圣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驻惠安,就得到不少人帮忙。
  2013年,回到台湾的陈圣年碰到一个同学,从而掌握了水产养殖技术。随后,他在漳州龙海的8个乡镇,与8个农民合作搞起了水产养殖。
  去年4月,一个基督教会的教友告诉他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在招商。他马上邀请惠安相关人员到龙海养殖基地考察。当月底,他的公司进驻惠安台创园了。
  “我在山霞镇下坑村的养殖基地是个工厂化的水泥池,有5000多平方。”陈圣年透露,下月将引进30万苗的日本对虾,“这种虾个头大,养大后三只就有一斤。”而在老家前型村隔壁的溪南村,他还租来50亩左右的池塘,养殖了两三百万苗的金刚虾,长势喜人。
  “没有走过的路叫路,走过的路都叫人生。”谈起这么多年创业的艰辛,陈圣年笑着说。这当中他也积极参与扶贫济困,“父亲生前,一直教育我们,事业有成要多帮助父老乡亲。这是惠安家乡的老传统,必须继承发扬。”
  注:“正港”是闽南话“正宗”“真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