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 “联姻” 对象,岂止六小龙?锡山台创园也在列!

2025年03月10日  来源:锡山台创园

  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龙”—— 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游戏科学与群核科技,强势闯入公众视野,在全网迅速掀起热潮。其影响力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迅速向全球扩散,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深入探寻这些企业的成长轨迹,会发现浙江大学这所顶尖高等学府的身影无处不在,双方的关联千丝万缕,极为紧密。

  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完成本硕学业,浙大学术氛围的熏陶与专业知识的滋养,为他日后创立深度求索筑牢根基;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坦言,正是凭借浙江大学强大的科研支持,团队才有足够底气将机器人推向市场,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现实应用;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从本科到博士都在浙大就读,后任职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不仅如此,云深处科技还与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携手发力,全力推动机器人前沿领域的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强脑科技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设立智云X强脑脑机创新实践中心,聚焦脑机接口领域关键技术攻坚,致力于开辟行业发展新路径;群核科技的黄晓煌、陈航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群核科技与浙大CAD实验室深度协作,有力推动了空间智能平台的技术迭代与突破。

  如此多元且深入的合作,充分彰显出浙江大学在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无可比拟的强大实力,不仅为杭州孕育出 “六小龙” 这般闪耀的创新力量,更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浙大智慧与活力 。

  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始终高度重视政产学研合作,积极布局,目前已与国内13家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在这些合作中,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开展时间较早,双方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与紧密协作,收获了极为显著的成果,为园区的持续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0年3月,锡山区政府与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并将其落户于锡山台创园,标志着园区与浙大的首次成功牵手。中心依托浙江大学的科研优势,为园区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引进,生物技术成果的转让转化、示范推广以及生物农业人才的培养等工作。同年6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同时成立了无锡求是生物农业有限公司。

  2010年11月,求是公司成功获批无锡市政产学研项目,该项目由浙江大学的舒庆尧教授出任技术负责人。2013年8月,该项目成功孵化出“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并正式成立,标志着园区在水稻生物育种领域踏出关键一步。

  2014年10月,舒庆尧教授成功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同年入选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与此同时,哈勃种业入选双创企业行列。

  2015年8月,园区与浙江大学续签合作协议。此次续约,不仅延续了双方在水稻生物育种领域的合作,更新增了蔬菜研究中心建设项目。2016年5月,依托园区平台,浙江大学余小林教授牵头成立了无锡迪茉得生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启动优质多抗蔬菜特异新种质创建及新品种选育工作,致力于为锡山蔬菜种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2019年10月,余小林教授入选无锡太湖人才计划。

  历经近10年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2020年5月,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研发的水稻不育系“哈勃 1S”成功通过审定,成为无锡市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紧接着,2021年5月,水稻新品种“锡稻1号”又顺利通过江苏省审定,荣膺以“锡”字命名的首个水稻品种这一殊荣。这些沉甸甸的成果,标志着园区在水稻生物育种领域已实现关键突破,为后续的深入研究与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预示着园区在水稻生物育种赛道上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园区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奋楫扬帆、砥砺前行。2021年 10月,园区积极延揽高端科研力量,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院士,携手浙江大学叶恭银教授,共同着手筹建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无锡)粳稻产业技术中心。历经精心筹备与不懈努力,2023年5月,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无锡)粳稻产业技术中心盛大揭牌,正式投入运行,开启了粳稻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崭新篇章,与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共同组建了园区水稻种业中心,全方位夯实锡山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截止2023年,园区水稻种业中心累计培育14个水稻新品种并通过省级及以上审定,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20万亩,生产的“锡山大米”获得江苏省首个水稻碳标签证书。

  从前端种业研发,到大米生产,为了逐步拓展稻米产业链,开发品牌稻米及制品,提升稻米附加值,2023年8月,园区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大学院合作,成立稻米制品中心。中心围绕稻谷健康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与转化、健康稻谷食品加工、稻谷品质检测评价等领域开展相关工作,致力于创制“无锡清酒”技术攻关,同时,开发营养强化米和自热型米饭等新型米制品,拓宽产业边界,推动稻米产业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在前期合作的坚实基础上,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全力构建生物育种新质生产力,切实提升锡山农业科技竞争力,显著增强锡山农业 “芯片” 的贡献度,持续推动锡山现代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3年11月,园区再度深化与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正式挂牌成立浙江大学-无锡锡山现代农业联合研究中心。中心下设水稻种业、蔬菜种业和稻米制品三个专业分中心,聚焦水稻生物育种、园艺作物育种、农产品加工等关键领域,积极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并致力于搭建种业创新研发共享平台,大力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努力为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的锡山动力。

  自成立以来,联合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实质化运作,成果斐然。在水稻领域,7个水稻新品种成功通过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级审定,“哈勃 3020” 等5个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已获得受理通知书。蔬菜培育方面,培育的不结球白菜 “钱塘青” 通过江苏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多地开展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应用;芜菁新品种 “锡菁1号” 也顺利完成杂种一代的扩繁工作。米制品研发进程同样稳步推进,米制品发酵中试设备已完成调试运行,成功试生产出220升高度酒。

  在深化合作与人才培养上,中心持续发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从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聘请5位专家,组建联合研究中心合作专家团队。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签约,成为浙江大学 “凌云” 研究生赴重点单位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第五期)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基地优势,为上百名浙江大学研究生提供丰富实践机会与优质资源。在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累计完成2个蔬菜区域试验、提交4件发明专利申请、开展 14个区域试验,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未来,锡山台创园将充分发挥浙江大学这一优质平台的资源优势,以创新合作为驱动力,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并将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寻求与更多国内外顶尖院所在多领域的深度合作,除了育种领域,力求在农机、健康等多个产业领域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开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与产业保障。

都市农夫!新北民众利用居家闲置空间建社区菜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自己种蔬果吃更健康!居家种菜其实很简单,都市农耕是一种新型态的休闲方式。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新北市有越来越多的小区与邻里开始利用居家周围的闲置空间建菜圃,作为民众交流与休憩的地方。新北市政府绿美化环境景观处于2017年成立可食地景辅导团,帮助小区规划菜圃,也替许多现有的菜圃改善土壤肥力及排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