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以典型示范引领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对《化解台胞台企纠纷“三缘融合工作法”》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进行了通报表扬。
近年来,漳平台创园积极探索“三缘融合工作法”,化解涉台企山林权属、生产经营、用工等纠纷,取得显著成效。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七年在全国28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建设考评中获第一名,2023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强化“血缘”融合,夯实化解台胞台企纠纷情感基础。漳平台创园从寻根溯源、消除隔阂、服务保障3个方面促进台胞深度融入当地,夯实和谐相处情感基础。一是寻根溯源解乡愁。依托奇和洞遗址、王景弘到台湾、两岸融合馆等大力宣传两岸同根同源理念,增强台胞对永福的血缘认同。发挥姓氏宗亲纽带作用,每年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对接台湾宗亲到永福、新桥、溪南、象湖等乡镇“寻根谒祖”,组织台胞台属300多人次前往嘉兴、长沙、韶山、霞浦、长汀等地交流学习,有效化解台胞乡愁。二是通晓风俗去隔阂。台胞入驻永福,不通晓当地风俗,对禁忌事宜心存芥蒂。永福镇整理汇编《平安永福—民俗风情篇》人手一册发放给台胞,聘请当地老师深入台企讲解“婚丧嫁娶”“生育寿庆”等习俗,并建立“民俗馆”,让台胞直观了解风土人情、规避禁忌。三是服务保障除顾虑。台胞在永福投资兴业,长远的顾虑是“台三代”就学、就业、就医问题。园区坚持“非禁即享”,用好“闽台农业融合8条措施”等惠台政策,投入资金改善民生设施,用心用情办实事、解“台忧”。目前,为102名台胞办理《台湾居民居住证》、32名台胞办理城乡医疗保险、19名台胞台属办理社会医疗保障卡、12名台胞办理驾驶证;全镇入驻台湾青年近百名、创办企业30余家。
强化“文缘”融合,培育化解台胞台企纠纷共同语言。一是园区打好文化交流牌,让台胞与当地群众有共同语言,减少冲突。借“花茶会”促进交流。永福镇通过常态化开展茶赛茶事活动,建设台湾茶叶故事馆,举办樱花文化旅游节,以花为媒、以茶会友,推进两岸人民文化交流融合。二是以“茶文化”达成认同。利用台胞与当地居民都认同的茶道文化,建立“三杯茶”调解工作法,即一杯茶,以茶为媒消消气,利用泡茶的间隙,安抚纠纷双方情绪,倾听纠纷缘由,让纠纷人平心静气;二杯茶,以茶喻理说说事,以事实为依据,公平公正调解;三杯茶,茶水香似兰清雅悠长,通过沁人心脾的调解让纠纷人握手言和。近年来,通过此法成功化解涉台胞矛盾纠纷217件。三是用“理事公”调解纠纷。弘扬当地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理事公”民间文化,建设“理事公”展馆,挖掘“理事公”内涵,推动民间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从各类理事会中选任退休回乡干部、教师、老党员、老村干部、退役军人、家族带头人和台胞充实“理事公”队伍。目前,已培育“理事公”90余名(台胞9名),在15个村成立“理事公”调解组织,累计化解各类家庭纠纷、涉台胞纠纷320余起。
强化“法缘”融合,创设化解台胞台企纠纷法治环境。台胞在漳平投资,最担心的是法律差异。园区探寻两岸法缘,打造有温度的法治环境。一是“专业化”普法。深入研究两岸法律差异,印发《涉台法律法规政策(1997年—2022年)汇编》《漳平市政法部门服务台胞台企文件与案例汇编》《大陆民事诉讼法律50问》,制定对台法律服务指南,精心挑选涉台法律人才,定期深入台胞台企开展法律讲座、法治宣传活动,引导台胞台企合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台商提供法律咨询700余人次,审查农业开发合同15件。二是“一站式”解纷。针对台胞遇到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要找谁解决的困惑,台创园和永福镇联合办公,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出台《关于建立涉台民商事纠纷调解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采取“政法小三家”(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三员服务机制”(调解员、警员、审判员),联动解决涉台民商事纠纷。三是“融合式”司法。搭建“融合式”司法服务平台,在全国首设维护台商合法权益合议庭,挂靠驻点永福人民法庭,出台《合议庭工作机制》《依法维护台商合法权益实施意见》,充实专业人员力量,归口审理涉台纠纷案件,确保矛盾纠纷不出园区,打造台胞台企“家门口”的人民法庭。设立驻台创园法官工作室,开展流动式全链条诉前调处、巡回审判,为台农提供诉讼指导、法律咨询、案件回访等服务。2022年以来,帮助台农解决土地租赁、劳务纠纷、产品经销等急难愁盼问题12件;审理涉台案件5件,诉前化解10件,取得良好的审判效果,受到了两岸民众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