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台二代”接棒 “大陆阿里山”上再创业

2017年06月20日 来源:

  有着“大陆阿里山”美誉的永福镇,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2006年5月,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创立,自那时起,一拨拨台商农民陆续到此,投资办厂,种植高山茶。迄今为止,园区入驻台资企业66家,其中高山茶企业48家,年产茶叶1600多吨,产值7.2亿元,常住台商农民500多人。随着事业的发展,这些台商的下一代也纷纷来到永福,“接棒”父辈,在此扎根,以自己的方式,书写新的创业篇章。

  杨咏安:成为国家级高级评茶员

  90后台农二代杨咏安,目前管理着2000亩的茶园,年产茶叶10万斤,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2007年,杨咏安的父亲杨瑞腾来到永福,算是较早到永福创业的台农之一。因为父亲的缘故,杨咏安很早便来到大陆,并对在永福发展农业产生强烈的兴趣。他曾在台商李瑞河创办的天福茶学院学习,毕业后又进入福建农林大学学习,学习的专业均与农业相关,“学过茶知识,也学过园艺”。在校学习期间,杨咏安是产学结合。他一边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父亲的茶厂学习生产。在校学习期间,他还通过考试,成为国家级高级评茶员。2014年,24岁的他接了父亲的班,成为九德农场的总经理。

  与父辈相比,杨咏安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能力也更强。“父亲那一辈认为只要把茶种好就行,而我们现在不仅要种好茶,还要会包装会营销。”杨咏安说,今年他计划将自家的茶业从大陆直销海外,“以前都通过台湾转销,今年我们想自己直接销往日本、欧洲,扩大市场”。为此,杨咏安最近正忙于学习税率、通关等相关知识,“要学的太多了,真的是学无止境”。

  张朝渊:有一套自己的“制茶经”.

  眼下正是高山茶春茶采制季节,昨日,在永福镇的一家茶厂里,台湾小伙子张朝渊正与父亲一起品鉴刚做好的新茶。有着“大陆阿里山”美誉的永福镇,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随着事业的发展,这些台商的下一代也纷纷来到永福,尝试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创业篇章。

  8年前,张朝渊从台湾来到永福镇帮助父亲管理茶厂,除了生活环境、地域的改变,张朝渊还要适应从原本管理专业转为制茶的职业切换。在制茶方面,除了老茶人的言传身教,张朝渊自己也多方摸索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张朝渊逐渐摸索到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制茶经”,他制作的茶叶,在众多茶叶比赛中屡获头奖。与父辈专注于传统的茶叶生产、销售不同,张朝渊更注重用网络等新模式来拓展业务、创立品牌,并将自己所学的管理知识运用到茶厂管理中,同时开始挖掘新业态,将目光投向休闲观光农业,在接棒父辈产业的同时,开拓自己的创业平台。他说:“我们在茶山上套种了紫薇,希望可以像樱花茶园一样,发展成观光茶园。”

图为张潮渊在管理茶山。

  陈濂丰:创出自己的茶叶品牌

  2015年,陈濂丰携家带口来到永福,接棒父辈产业。虽然时间不长,但也将自家的茶产业打理得有声有色。他在父辈制茶的基础上,融入精致化的管理和生产,是陈濂丰秉承的产业发展理念。

  谈及未来,陈濂丰有自己的打算。他向笔者介绍说:“今年气候不错,春茶做起来挺顺利的,产量预估有三万斤左右,比以往的茶量多了一些。在茶园管理和茶叶制作方面,我们都很用心,先从生产绿色食品、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开始,创出自己的茶叶品牌,然后慢慢地在各个城市拓点,或者是参加各个茶展,把自己公司的茶叶推广出去,这也是我们的长远计划。”此外,创业政策的“加持”和近年来大陆“双创”的热潮,也增加了陈濂丰扎根永福的信心和勇气。

  在永福,像张朝渊、杨咏安一样将事业、梦想根植于此的台二代还有许多。据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统计,目前共有61名台农二代和台湾青年在这里生活、就业、创业。这些青年人中,担任总经理、副总或高管职务的有近20名。漳平台创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台二代、台三代不断涌现,台湾青年在漳平台创园的新一轮创业正蓬勃兴起。今年2月,台湾青年产业融合创业示范基地在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揭牌,园区将研究出台扶持措施,重点扶持创业基地建设,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融资支持,加大创业项目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优秀台湾青年人才前来创业。

图为陈濂丰在包装茶叶。